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甘肃科学学报
创办日期:1989年
主管单位:甘肃省科学院
主办单位:甘肃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刊期:双月刊
电话:0931-8613844
E-mail:gskxxb@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62-1098/N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0366
邮发代号:54-66
综合影响因子(2024):0.444
复合影响因子(2024):0.675
期刊收录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源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期刊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超星域出版
博看网
中邮阅读网
长江文库
龙源期刊网
期刊简介
《甘肃科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9年,152页/期,属综合类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由甘肃省科学院主管,甘肃省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报设有数理科学、生物医学、环境化学、工程技术、建筑科学、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等栏目,主要刊发自然科学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创新型学术研究成果。《甘肃科学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Q2区期刊。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超星域出版、博看网、中邮阅读网、长江文库收录。学报荣获甘肃省优秀期刊、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科技类)提名、CAJ-CD执行规范奖、“西牛计划”之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之精品中文科技期刊等奖项。学报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以推动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进步为目标,已成为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
近60年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极端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常清;尹红;张宁;王靖;乔嘉伟;利用中国2 419个气象观测站点的逐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降水量资料,基于气候变化检测和指数专家组(ETCCDI)定义的26个极端气候指数,采用MK-Sen趋势分析法,通过与中国1961—2022年的极端气候演变趋势对比,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极端气温、降水进行了变化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961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极端暖事件增多、加强,持续时间加长,而极端冷事件减少、减弱,持续时间缩短,且极端暖事件的增强程度大于极端冷事件的减弱程度。2022年长江中下游地区TXx(年最大日最高气温)、TNx(年最大日最低气温)、TX90p(暖昼)、TN90p(暖夜)、WSDI(持续暖日日数)突破历史极值,该区发生了极端高温。1961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降水呈增多、增强趋势,而2022年该区域降水强度骤降、强降水频率骤减,持续性干旱频率增多,该区发生了极端干旱。高温、干旱复合叠加,加剧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暖干化程度。研究结果可为长江流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
1963—2022年庆阳市日照变化特征分析
王娟;焦美玲;韩晶;陈帆;贺涛;根据1963—2022年庆阳市的日照时数、总云量、相对湿度等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学方法和ArcGIS空间插值技术对近60年庆阳市日照时数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近60年,庆阳市日照时数明显下降(-23.6 h/10 a),20世纪70年代日照最充足,21世纪10年代日照最少,20世纪90年代以后日照呈阶梯式持续减少,年日照在2010年发生了突变;各季日照时数除春季(11.6 h/10 a)增加外其余三季(夏季-16.2 h/10 a、秋季-10.7 h/10 a、冬季-2.9 h/10 a)均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春季日照时数整体充足,秋季和冬季近10年明显偏少;1963—2022年,庆阳市平均日照时数在2 268.7~2 537.3 h之间,北部最多,中南部次之,东北部最少,除华池县(18.7 h/10 a)和庆城县(5.5 h/10 a)日照时数呈增加趋势外,其他各站日照时数均有显著下降的趋势,总体特征和各个时间段都有西北部向东南部逐渐递减的特征;日照时数与总云量、相对湿度相关性极强,其次是水汽压,与大风日数相关性最弱。研究结果可为庆阳市发展光伏产业提供技术支撑。
山西省夏半年降水集中特征研究
李梦军;李清华;刘晓洁;李瑞萍;为探究山西省降水年内分布情况,揭示区域旱涝时空分布内在规律,利用山西省108个国家气象观测站1979—2022年5—10月逐日降水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Mann-kendall(MK)趋势分析等方法,分析了山西省夏半年降水集中度(PCD)和集中期(PCP)的时空分布特征,探讨了其空间分型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山西省夏半年降水量呈增多趋势(15.8 mm/10 a),PCD平均值为0.33,年际变化不明显,PCP平均值为7月30日,呈显著推迟趋势(4.0 d/10 a);山西夏半年降水量呈南多北少分布,PCD由西南向东北递增,PCP由西南向东向北递减,降水量较少(多)的区域降水集中(分散)且集中期较早(晚);EOF分解PCD和PCP主要为全区一致型,其次为南北反位相分布,再次为中部地区同南北反位相分布;降水量、PCD、PCP对暴雨、干旱的影响存在协同作用。研究表明PCD和PCP能够作为描述区域降水的补充参数反映旱涝特征,对防灾减灾及区域水资源管理具有参考意义。
保定上空可降水量特征及其与降水的关系
马鸿青;董疆南;徐义国;王亚婷;为深入了解河北省保定市上空水汽的时空分布,基于2018年12月—2021年11月保定市6个地面观测站逐时降水和地基全球定位系统(GPS)可降水量(Pwv)以及第五代欧洲再分析资料(ERA5),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各代表站Pwv时间变化及其与降水的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GPS-Pwv月际变化存在明显的单峰型,海拔与GPS-Pwv存在反向关系。季节不同GPS-Pwv距平日变化有差异,春季,西北部山区和平原代表站GPS-Pwv平均距平日变化均为双峰结构,浅山区代表站为多峰结构;夏季,GPS-Pwv平均距平日变化都以单峰结构为主,各站出现最大变幅;秋季,浅山区和平原代表站为多峰结构,西北部山区代表站和春季类似;冬季各站GPS-Pwv平均距平日变化平缓,各站出现最小变幅。降水与GPS-Pwv存在密切关系,GPS-Pwv峰值出现时刻比降水开始时间滞后0~2 h发生的频次最高,其次是超前降水1~3 h。受不同天气系统影响,降水期间Pwv大小和降水结束之后Pwv变化趋势均不相同,降水效率与Pwv峰值高度相关。此研究不仅揭示了本地水汽的时空变化特征,而且为降水预报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撑。
新疆昌吉州春季高山积雪边缘线变化及其影响分析
冯娟;买吾拉夏·木巴热克;张伊婕;刘宗会;周国宏;以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春季2010—2022年逐日MODIS积雪产品提取的积雪边缘线高度数据与气象站点观测的温度、降水以及坡度为主要数据源,利用积雪持续时间比率法、空间插值法、回归分析法等方法分析昌吉州春季积雪边缘线高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13年昌吉州春季积雪边缘线高度缓慢上升,平均积雪边缘线高度2010年最低(2 574.7 m),2012年最高(2 912.7 m)。在春季积雪边缘线高度场上,昌吉州南部山区积雪边缘线高度等值线分布密集,且变化梯度较大;北塔山区域分布较稀疏。温度、降水和坡度对昌吉州春季积雪边缘线高度的相对贡献率分别为32.2%、63.7%和4.1%,且在不同区域其相对贡献率存在差异。降水是影响昌吉州春季积雪边缘线高度的主要因素,昌吉州东部山区(阜康市至木垒县)最为明显,其次为西部山区(玛纳斯县至昌吉市),最后为北塔山区域,相对贡献率分别为73.3%、62.8%、57.5%。
通知公告
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