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期刊名称:甘肃科学学报
创办日期:1989年
主管单位:甘肃省科学院
主办单位:甘肃省科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
刊期:双月刊
电话:0931-8613844
E-mail:gskxxb@163.com
国内统一刊号(CN):62-1098/N
国际标准刊号(ISSN):1004-0366
邮发代号:54-66
综合影响因子(2024):0.444
复合影响因子(2024):0.675
期刊收录
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
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源期刊
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源期刊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网
超星域出版
博看网
中邮阅读网
长江文库
龙源期刊网
期刊简介
《甘肃科学学报》(双月刊)创刊于1989年,152页/期,属综合类自然科学学术期刊,由甘肃省科学院主管,甘肃省科学院与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联合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学报设有数理科学、生物医学、环境化学、工程技术、建筑科学、交通运输、经济管理等栏目,主要刊发自然科学领域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以及创新型学术研究成果。《甘肃科学学报》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甘肃省优秀期刊,RCCSE中国准核心学术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Q2区期刊。入选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维普网、超星域出版、博看网、中邮阅读网、长江文库收录。学报荣获甘肃省优秀期刊、首届甘肃省“十佳期刊”(科技类)提名、CAJ-CD执行规范奖、“西牛计划”之优秀中文科技期刊、“西牛计划”之精品中文科技期刊等奖项。学报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方向,以推动创新能力建设和科技进步为目标,已成为展示科技创新成果、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阵地。
基于RUSLE模型的丹江流域土壤侵蚀研究
杨维鸽;杜碧月;基于丹江流域土壤类型、数字高程模型(DEM)、土地利用、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以及2000—2018年14个气象站点的月降水量数据,利用ArcGIS软件对流域土壤侵蚀各因子及土壤侵蚀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丹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分布不均,东南地区降雨侵蚀力较强烈;(2)流域西北方向土壤可蚀性较强烈,中部地区比四周土壤可蚀性弱;(3)流域西北和正北地区坡度较大,土壤侵蚀程度较其他地区严重;(4)2000—2018年,丹江流域的植被覆盖度逐年增加,植被覆盖因子降低明显,流域植被对土壤侵蚀的保护作用逐渐加强;(5)丹江流域水土保持因子变化不明显,大部分地区水土保持效果良好;(6)丹江流域东北地区土壤侵蚀较强烈,与其坡长坡度因子呈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他地区土壤侵蚀程度受降雨侵蚀力因子、土壤可蚀性因子影响较大。研究丹江流域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规律,可为该地区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治理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矿区周边农田土壤-花椒作物系统重金属风险评价及迁移富集特征
司瑞;李新斌;康成鑫;赵子豪;王学毅;矿区农田是重金属污染的高发区,研究矿区农田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中迁移富集特征及其污染风险评估对保障食品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以韩城市矿区周边农田为研究区,对土壤及花椒根、茎、叶和果实中的As、Ni、Cu、Cd、Cr、Pb、Zn、Hg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单因子指数、地累积指数、作物污染指数和转运系数等评估土壤和作物重金属污染风险,分析重金属在土壤-作物系统的富集迁移特征,并基于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揭示重金属对土壤污染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花椒地土壤中Cd的地累积指数在1~2之间,属于中度污染,但花椒果实未受该重金属元素污染(作物污染指数均小于1);(2)花椒地土壤中Pb和Ni显著影响Cd污染,Pb直接促进Cd含量的增加(直接通径系数为0.812),同时又在Ni的抑制作用下Cd含量有所下降(间接通径系数为-0.424),Pb是影响Cd含量上升的关键元素;(3)八大重金属元素含量在土壤-根-茎-叶-果实中整体呈下降-下降-上升-下降的变化趋势。土壤与花椒果实中的As、Ni、Cd、Cr、Pb、Hg含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即上述元素在土壤-花椒果实系统的迁移富集能力较弱。尽管研究区土壤存在一定程度的Cd污染,但由于Cd在土壤-花椒作物中的迁移富集能力较弱,因此花椒的果实品质安全健康。
有色金属矿山生态修复和重金属污染生态削减成套技术研究
刘海亭;朱有禄;吕小永;基于矿山生态修复和重金属污染防治具有同根同源的特点,为深入研究重金属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协同增效目标,突出整治的协调统筹和系统性,提出“安全为先、源头减量、过程控制、末端治理、生态修复”的研究思路,采用有色金属采选废石场灾害治理、重金属固化阻隔、植被恢复及超富集植物吸附、拦渣坝垂直帷幕和生态拦截沟、淋滤水森美思纳米材料重金属污染吸附和湿地修复技术、陆生和水生植物三级耦合的入河重金属污染生态削减技术等成套技术,对有色金属矿山开展生态修复。结果表明,修复后土壤达到了安全使用标准;筛选出了优势修复植物种类,包括紫花苜蓿、黑麦草、益母草、连翘、黑心菊、红花酢浆草、高羊茅、黄花蒿、马鞭草、早熟禾、广布野豌豆、三叶鬼针草、艾草、一年蓬、狗牙根、小冠花共16种草本植物;湿地内水质达到了Ⅰ类地表水标准,经示范基地验证推广具有较好的示范效果。该技术有效实现了重金属污染物减排及矿区生态修复技术难题,使矿区展现出生机勃勃的生态面貌,为类似有色金属矿山重金属污染防治和生态修复协同治理提供了理论指导。
长期干旱条件下保水剂对伊犁黄土护坡植物长势影响研究
马周;杨贵侠;袁胜洋;马杰;李思环;刘先峰;基于层次分析法筛选新疆伊犁地区乡土护坡植物,以伊犁地区乡土护坡植物为研究对象,针对加入保水剂的伊犁黄土开展持水特性试验和护坡植物栽培试验,考虑保水剂用量、种子埋深等因素,结合长期干旱情况下植物覆盖度、根系长度变化规律,研究长期干旱条件下保水剂对伊犁黄土护坡植物长势的影响。结果表明:(1)伊犁黄土的失水分为3个阶段,其中Ⅱ阶段为主要失水阶段;伊犁黄土的最佳保水剂质量分数为0.1%。(2)种植的乡土护坡植物中,豆科植物发芽最快,能实现边坡的快速复绿,相较于选取的豆科植物而言,禾本科植物表现出更强的耐旱性,植物根系可在短时间内达到加固浅层土体的效果;从长期干旱情况下看,土壤中加入适宜含量的保水剂,使得植被在干旱情况下的枯死速度和枯死量显著降低,能有效改善植被在干旱条件下的长势。(3)植物初期密度与种子埋深成反比,但在长期干旱情况下,植物密度小能有效延长植物存活时间,长期干旱情况下最佳种子埋深为5~8 cm;随着温度升高、相对湿度降低,土壤水分流失巨大,将导致植物死亡。研究结果可为长期干旱情况下的我国西北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生态修复提供一定参考。
太行山路基边坡土壤孔隙结构及渗流特征研究——以延崇高速公路赤城段为例
张露锋;娄国充;郭媛媛;董志杰;刘思佳;为了研究北方太行山区干旱少雨地区公路路基边坡生态修复机理,以延崇高速公路赤城段路基边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植被取样、室内CT扫描试验、Avizo软件分析及渗透模拟等手段对路基边坡不同坡位土壤孔隙进行了三维重构,分析了土壤孔隙结构特征、形态特征及其土壤渗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孔隙等效直径以0.2~1 mm、1~2 mm、2~3 mm、3~4 mm为主,约占总孔隙的80%以上;坡顶土壤的孔隙数量、孔隙率和孔隙等效直径最大;坡位对土壤的孔隙结构有较大影响,坡顶土壤大于坡中土壤以及坡脚土壤,在3个坡位内,坡顶土壤和坡中土壤具有更高的分形维数和形状因子,坡脚土壤具有较低的迂曲度,流速更快,而坡中土壤孔喉密度较大,配位数较多,渗透特性更好。本文旨在找到土壤孔隙与边坡生态修复机理之间的联系,研究不同坡位生态修复合理的技术路线,进一步为土壤水分运移和水土保持研究提供理论依据。进行典型路基边坡生态修复设计,对高速公路边坡沿线自然环境融合协调具有理论指导意义。
通知公告
访问量统计
今日访问量: 44